農戶辛苦種植的農產品苦無銷售渠道,偏遠地區(qū)農業(yè)品牌難以打響名號,城里居民難得買到新鮮又便宜的蔬菜……去年來,在省會長沙,一個生鮮農產品流通服務平臺“千農惠”逐漸成長壯大,搭建起農產品種植基地、小農戶、餐飲機構、城市社區(qū)生鮮門店、居民之間的供需橋梁,有效緩解農民“賣難”、城市居民“買貴”問題,探索出一條本土生鮮產品平臺化運營的產業(yè)鏈模式。
從田間地頭直達城市社區(qū)——菜更鮮、價更低
7月30日,記者來到長沙市開福區(qū)月湖大市場“菜鮮宜生鮮連鎖超市”,店里顧客接連不斷,千農惠專柜上的辣椒、紅蘿卜、圓茄等本地蔬菜十分“搶手”。“市場里有幾家類似的生鮮店,但這一家的本地菜品種最多,菜新鮮、價格也便宜,我很喜歡來這里買?!本用衽泶湔f。
這些菜,有部分就來自望城區(qū)靖港鎮(zhèn)眾興社區(qū)居民陳建華家的菜園。每天清晨,“千農惠”配送中心工作人員就會來到陳家,將采摘好的新鮮蔬菜統一分揀、包裝,然后根據訂單,直接配送到門店和客戶手中?!白约河袣埣?,不方便出門。沒想到在家種菜也能賺錢,上半年賺了2萬多元?!标惤ㄈA滿臉笑容。
“千農惠”農產品流通服務平臺由長沙市供銷合作總社、望城區(qū)供銷社、湖南千龍湖投資集團公司于去年7月共同組建,按照“政府引導、行業(yè)主管、協會參與、公司經營”方式,致力于打造本地農產品社區(qū)化營銷的新零售模式。
“我們挑選優(yōu)質社區(qū)生鮮店合作,以專柜形式進駐,并為門店提供形象打造、產品營銷、人員培訓等增值服務,共同做大規(guī)模?!薄扒мr惠”運營負責人張禮敏介紹,“以前農產品從農戶到社區(qū)門店,至少要經過菜販子、批發(fā)市場兩道中間商賺差價,如今平臺在政府支持下,按照從農戶手中的收購價提供給社區(qū)門店,只收取加工和運輸費,菜自然新鮮又便宜?!?/p>
“自去年加盟‘千農惠’以來,店內營業(yè)額增長25%以上,而且產品進貨價格平均下降了5%至8%。”菜鮮宜月湖店店長熊燕英說。
目前,長沙已有56家“千農惠”生鮮門店進駐各社區(qū),未來3年還打算增加約1000家。
產加運銷一體化——一條本土農產品產業(yè)鏈逐漸成型
“一、二、三,起!”隨著一聲吆喝,幾個漢子合力將一大網鲌魚拖上岸。8月1日7時許,“千農惠”的捕撈隊員來到望城區(qū)靖港鎮(zhèn)養(yǎng)殖戶萬善紅家的魚塘,打撈訂購的1000公斤鲌魚?!耙郧梆B(yǎng)四大家魚,只能賣幾塊錢一斤,現在和‘千農惠’合作養(yǎng)鲌魚,可賣到十幾塊錢一斤,每畝增收4000元?!比f善紅說。
剛完成打撈,隊員們馬不停蹄將活蹦亂跳的鮮魚運往位于千龍湖的鲌魚加工廠。加工廠生產線上,一條條魚被送進剖魚機、去鱗機,并輔以人工清洗,整理得干干凈凈后送至腌制區(qū)抹鹽,再送至冷藏庫腌制36小時。然后送入打包線真空打包、速凍間急速鎖鮮,最后進入冷凍庫,等待配送至客戶手中。
“這里有3條生產線,全開狀態(tài)下一天可加工鮮魚近5000公斤。”“千農惠”運營負責人張禮敏介紹,“千農惠”目前有約1000平方米冷庫、300平方米干貨倉庫,能滿足不同農產品存儲需求;組建了專業(yè)配送團隊,確保市內訂單當日送至客戶手中,外地訂單與京東等物流合作,所有農產品統一生產標準、檢測、包裝標識,質量可溯源,一條集生產、加工、運輸、銷售于一體的本土農產品產業(yè)鏈逐漸成型。
搭建更大平臺——助推長沙優(yōu)質農產品走向全國
隨著“千農惠”的影響越來越大、訂單越來越多,張禮敏開始思考,如何將長沙本土生鮮產品、農業(yè)品牌推介至更大的市場?
“與餐飲、酒店等連鎖經營機構合作,將長沙的農產品直接端上餐桌!”找到答案后,“千農惠”迅速行動,不到一年,便與500多家餐飲連鎖機構簽訂了直銷合同,其中不乏大碗廚、回娘家等餐飲龍頭企業(yè)。長沙很多農產品通過這一渠道成了市場上的“香餑餑”,不少銷往北京、廣州等地區(qū)。
“望城的翹嘴鲌魚很受歡迎,現已成為門店招牌菜,每個月我們都要訂購約2500公斤?!毕嫣锻覉@連鎖餐飲機構采購負責人聶恒亮告訴記者。望城去年鲌魚產量300萬公斤,通過“千農惠”平臺銷售超過150萬公斤。
開發(fā)“千農惠”微信商城,借助“互聯網”,將農產品銷得更遠。瀏陽市雄豐蔬菜生產專業(yè)合作社由于地處偏遠,以前好產品賣不出好價格,還經常滯銷。與“千農惠”合作后,全國各地訂單紛至沓來,當地農戶不再為農產品銷售發(fā)愁。
目前,匯聚在“千農惠”平臺的優(yōu)質農產品基地超過100家、農戶近3000戶,累計產生農產品直銷訂單15萬余單,搭建起以本地為基礎、輻射全國的長沙本土生鮮“大本營”,走出了一條緩解農產品銷售難的“長沙路徑”。(謝璐?龍玉)




不良信息舉報中心
不良信息舉報平臺
黑貓投訴
廣告刊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