初冬時節(jié),正值云南紅梨果樹一年中的關鍵生長期。
全國先進工作者、云南省農業(yè)科學院園藝作物研究所研究員舒群和她的團隊成員,正在第二代紅梨“彩云紅”示范園里手把手地指導果農修剪果樹,傳授現(xiàn)代農業(yè)栽培管理技術。
從事農業(yè)科研30余年,舒群帶領團隊成功選育出7個新品種的紅梨,在全省帶動1.8萬余戶果農種植紅梨20余萬畝,讓10余萬農民實現(xiàn)脫貧致富,是果農們心目中的“紅梨媽媽”。
11年育出“風味”紅梨
1985年,舒群從華南熱帶作物學院畢業(yè)后,來到云南省農業(yè)科學院工作,主要從事云南溫帶果樹研究,先后主持完成了30余項國家部委和地方科研項目。
1998年,舒群與新西蘭皇家園藝所開展合作研究,進行紅梨品種篩選試驗。沒有科研經(jīng)費,她就自籌資金修建了一個500畝的實驗基地,培植、澆水、施肥……一切都親力親為。
“云南的氣候條件對種植業(yè)來說極為獨特,這塊寶地本應量產(chǎn)高端水果。以前云南曾大面積種植碭山梨,但受氣候條件影響,沒能量產(chǎn)。后來,我們從新西蘭引進紅梨,結合云南自然條件,進行引種篩選,最終取得成功?!笔嫒航榻B說。
“來,嘗一下二代紅梨,這是我花了11年時間選育的品種,皮薄汁多、果肉細嫩、耐儲運,梨的‘風味’更濃。”見到記者,舒群隨手遞來幾個紅梨。
身為一位農業(yè)專家,舒群特別強調了“風味”二字。
記者接過梨,咬上一口,果汁在口腔里四溢,香甜在味蕾上奔涌。
“相較于第一代紅梨,第二代‘彩云紅’的色澤更鮮艷,耐儲性更強,口味也由酸甜改進為更容易被消費者接受的純甜?!笔嫒航榻B說,“彩云紅”采用先進的預冷庫降溫保鮮技術,鮮果采摘后立刻進行至少24小時的冷藏處理,且全程使用冷鏈運輸,大大降低了紅梨在運輸途中的損耗。
“三天不進果園心就慌”
“我是真的喜歡紅梨,一輩子能找到自己喜歡的事情太不容易了?!笔嫒赫f,讓紅梨飄香“彩云之南”,走向世界,一直是她的夢想。
她的同事告訴記者,在單位辦公室里很難見到舒群的身影,但只要去基地找她,一找一個準。
“三天不進果園心就慌?!笔嫒赫f,自己愿意待在田間地頭,和土地親近。
與紅梨結緣后,舒群一直致力于云南紅梨新品種和新技術的研發(fā)推廣。
第一代紅梨的誕生,破解了云南梨產(chǎn)業(yè)品種單一、種植技術落后等關鍵技術難題,使云南紅梨的各項指標均處于國內領先水平。
為適應現(xiàn)代農業(yè)發(fā)展趨勢,舒群帶領團隊通過不斷對比研究,培育出新一代紅梨“彩云紅”,在安寧、瀘西分別建有2個集新品種、新技術、新模式為一體的高標準千畝示范園,全園采用現(xiàn)代農業(yè)技術,節(jié)本省工效果明顯,實現(xiàn)了果品的現(xiàn)代化生產(chǎn),為下一步“彩云紅”在全省大規(guī)模推廣種植提供了科學指導。
讓果農拿到真金白銀
舒群清晰地記得,2003年,在安寧市相關部門支持下,她帶領團隊準備給農戶的果樹進行嫁接,并對果農進行技術培訓。當舒群和團隊進入村民家中動員種植紅梨時,很多村民都表示,白天要干農活,沒有時間。舒群就與他們約定在晚上10點集中培訓,然而,等到了約定時間,來參加培訓的村民還沒有技術人員多。
“果農不看到真金白銀,很難認可新鮮事物。”為了讓研究出的紅梨新品種更好地走進農戶、走向市場,舒群帶領團隊成立了云南紅梨科技開發(fā)有限公司,率先提出“科研+農戶+公司”模式,實現(xiàn)產(chǎn)、學、研一體化發(fā)展。
如今,時常會有前來參加培訓的農戶向舒群表示感謝。每當這時,一種成就感總會在她心里升騰。
目前,云南全省種植的紅梨品種100%來自舒群及團隊的培育,實現(xiàn)農業(yè)產(chǎn)值24億元,對農戶培訓累計達3.27萬人次,覆蓋1.8萬戶果農,戶均年增收1903元。(黃榆)




不良信息舉報中心
不良信息舉報平臺
黑貓投訴
廣告刊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