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國食品安全網訊(劉建偉)清晨六點,北京新發(fā)地農產品批發(fā)市場早已人聲鼎沸。張師傅駕駛著小貨車,來回穿梭在各個攤位之間,為自家超市采購粗糧?!艾F(xiàn)在消費者越來越注重健康,粗糧銷量比以前好了不少。”張師傅邊說邊抓起一把黃澄澄的玉米碴,“但這種顏色特別鮮艷的玉米產品,我一般不敢進。”
張師傅的擔憂并非空穴來風。
玉米“美顏術”:誰在制造粗糧陷阱?
在河北某食品加工廠,玉米正經受一場“變形記”。流水線上,原本品質各異的玉米經過打磨、添加、著色等工序,變得色澤金黃、顆粒飽滿。廠里技術人員透露:“有些玉米原料存放時間較長或品質較差,我們會使用一些食品添加劑來改善外觀和口感。”
這并非個例。近年來,隨著粗糧市場需求持續(xù)增長,一些不法商家為追求利潤最大化,將低成本采購的霉變、蟲蛀玉米與好玉米混合加工;或是過量使用漂白劑、著色劑、甜味劑等食品添加劑,讓品質差的玉米產品“改頭換面”。
“玉米本身是個好東西,富含膳食纖維、維生素和礦物質。”中國農業(yè)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研究員范熠表示,“但一些經過‘精心打扮’的玉米產品,不僅營養(yǎng)價值大打折扣,還可能存在安全風險?!?/p>
“美容”玉米背后的健康隱患
北京市食品安全監(jiān)控中心近年來在對玉米制品的抽檢中發(fā)現(xiàn),超范圍、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劑的問題較為突出。
“玉米產品最常見的問題是濫用檸檬黃、日落黃等合成色素?!痹撝行娘L險監(jiān)測室主任博士告訴記者,“一些商家為了使產品看起來更加金黃誘人,往往超過標準規(guī)定使用色素?!?/p>
更令人擔憂的是霉菌毒素污染。中國農業(yè)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(yǎng)工程學院教授羅云波指出:“玉米在生長、儲存過程中容易受到霉菌污染,特別是黃曲霉毒素B1,是一種強致癌物。一些不法商家將霉變玉米與好玉米混合銷售,消費者很難辨別?!?/p>
在江蘇省南京市,市場監(jiān)管部門去年曾查處一起案件,某企業(yè)使用霉變玉米加工玉米粉,黃曲霉毒素B1檢測值超標近10倍。這些玉米粉主要流向周邊地區(qū)的小餐館和食品攤販。
粗糧不“粗”:技術加持下的真假難辨
隨著加工技術的進步,粗糧細作成為趨勢,但也給消費者辨別真?zhèn)卧黾恿穗y度。
“現(xiàn)在市場上的玉米產品琳瑯滿目,有玉米碴、玉米面、玉米糝、即食玉米片等,普通消費者很難從外觀上判斷品質?!狈鹅谡f,“一些精加工的玉米產品,雖然口感更加細膩,但膳食纖維等營養(yǎng)成分損失嚴重?!?/p>
記者走訪多家超市發(fā)現(xiàn),同樣標注為“玉米面”的產品,價格差距卻很大。最便宜的每斤僅2.5元,而一些品牌產品則賣到8元以上。當被問及為何價格差異如此之大時,銷售人員大多表示“不清楚”或歸結為“品牌不同”。
業(yè)內專家透露,低價玉米產品很可能使用了陳化糧或品質較差的原料,加上過度加工,其營養(yǎng)價值大大降低。“這違背了人們吃粗糧追求健康的初衷。”羅云波說。
認證標志難辨真假,消費者如履薄冰
面對市場上魚龍混雜的玉米產品,消費者往往依賴各種認證標志做出選擇。然而,這些標志本身的可信度也正在受到挑戰(zhàn)。
“現(xiàn)在很多玉米產品包裝上都印有‘綠色食品’、‘有機認證’等標志,但真?zhèn)坞y辨。”北京市消費者協(xié)會工作人員告訴記者,“去年我們接到多起投訴,消費者花高價購買的‘有機玉米面’,經檢測竟然有農藥殘留。”
認證機構監(jiān)管存在漏洞是不爭的事實。有的企業(yè)通過與認證機構“合作”,輕松獲得各種認證標志;有的甚至直接仿造認證標志,虛假宣傳產品品質。
“第三方認證本應是品質保證,但在利益驅動下,一些認證機構放松了標準,甚至淪為企業(yè)的‘圖章’?!币晃徊辉竿嘎缎彰恼J證行業(yè)人士說。
從田間到餐桌:監(jiān)管亟待加強
保障玉米產品質量安全需要從源頭抓起。
在東北某玉米主產區(qū),記者看到田間地頭堆放著大量玉米,有的沒有任何防雨防潮措施?!叭绻龅接晏欤@些玉米很容易發(fā)霉?!碑數剞r民表示,“但是沒辦法,儲存條件有限,收購商壓價又厲害,能賣就賣了。”
加工環(huán)節(jié)的監(jiān)管同樣重要。目前,我國對玉米制品的食品安全標準尚不完善,特別是對不同品類玉米產品的添加劑使用規(guī)定不夠細化,給不法企業(yè)留下了可操作空間。
“市場監(jiān)管部門抽查檢測往往側重于安全指標,對營養(yǎng)成分含量是否與標注相符關注不夠?!狈鹅谡J為,“這導致一些企業(yè)鉆空子,用低價劣質原料生產所謂‘粗糧’,實際上已經失去粗糧的營養(yǎng)價值?!?/p>
明明白白消費:如何選購優(yōu)質玉米產品?
面對琳瑯滿目的玉米產品,消費者該如何選擇?
專家建議,首先不要過分追求外觀?!疤烊挥衩桩a品顏色并不均勻,呈現(xiàn)出自然的淡黃色。如果顏色過于鮮艷,很可能是添加了過量色素?!绷_云波說。
其次,要學會看標簽?!白⒁獠榭磁淞媳恚胶唵卧胶?。如果發(fā)現(xiàn)有很多不認識的化學名詞,最好謹慎購買?!狈鹅谔嵝严M者,“同時關注營養(yǎng)成分表,特別是膳食纖維的含量?!?/p>
此外,價格也是一個參考因素?!懊黠@低于市場價的玉米產品,很可能是用陳化糧或劣質原料加工的?!?/p>
最后,專家建議消費者盡量選擇大商場、超市購買品牌產品,并保留購物憑證。“相對于農貿市場,這些渠道的產品來源更可追溯,即使出現(xiàn)問題也便于維權?!?/p>
粗糧不“粗”:呼喚行業(yè)誠信回歸
玉米作為我國主要糧食作物之一,年產量超過2.6億噸,約占全國糧食總產量的39%。隨著人們健康意識的增強,玉米及其制品市場需求持續(xù)增長。但行業(yè)健康發(fā)展不能僅靠市場自發(fā)調節(jié)。
“迫切需要完善玉米制品質量標準體系,加強全過程監(jiān)管,特別是對小作坊、小加工廠的監(jiān)督檢查?!绷_云波強調,“同時要加大懲處力度,提高違法成本,讓不法商家不敢違法?!?/p>
范熠則認為,行業(yè)自律同樣重要:“企業(yè)應該認識到,食品安全是企業(yè)的生命線??科垓_消費者可能獲得短期利益,但長遠來看必定會被市場淘汰。”
傍晚時分,張師傅結束了一天的采購。他的小貨車上,各種粗糧堆積如山,但顏色特別鮮艷的玉米產品卻很少?!白鍪称肪褪亲隽夹摹!睆垘煾嫡f,“我不能保證我的顧客都是專家,但至少我能保證從我這里賣出去的東西對得起良心?!?/p>
粗糧不“粗”,背后是行業(yè)的發(fā)展與規(guī)范,是商家的誠信與擔當,更是消費者舌尖上的安全與健康。當玉米不再“騙人”,當粗糧真正回歸本色,我們的餐桌才會更加安全、更加健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