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國食品安全報訊 前不久,國家出臺新規(guī),勞動教育課將成為大中小學的必修課。而在晉江的學校,勞動教育已成為學生校園生活的一部分,有條件的學校都辦起了校園農場,將勞動教育和學科教育結合起來教學,孩子們嘗到了勞動豐收的甜頭。
2020年,福建省晉江市將持續(xù)推進勞動教育深入開展,充分發(fā)揮全市各級勞動教育特色學校、特色項目的示范輻射作用,推動學校因地制宜拓展校內、校外勞動教育資源,上好勞動教育課程,組織開展勞動教育主題系列研討實踐教育活動。同時,推動家庭勞動教育,并將勞動教育納入到綜合素質評價內容中,為學生終身發(fā)展奠定良好基礎。
市第十實驗小學人人都是種植小能手
在晉江第十實驗小學校園里,有一塊近500平方米的耕地,名叫“心芽生態(tài)園”。2014年9月,晉江第十實驗小學開辦。學校充分發(fā)揮自身優(yōu)勢,開辟了校園小農場,并根據(jù)耕地面積及年級特點,把農場分成六大塊,分配給六個年級的孩子進行種植體驗。
據(jù)第十實驗小學五年級學生柯睿晞介紹,學校每個年段都認領了一塊責任田,每塊作物都不盡相同。其中,五年級種的是花生。每到科學課或者綜合實踐課,老師會帶著學生來到生態(tài)園,一邊觀察、聽老師講解,一邊動手實踐,了解農作物種植知識。這樣的課堂也一躍成為同學們最喜歡的上課方式。
心芽生態(tài)園分成農作物種植區(qū)、蔬果種植區(qū)和盆栽觀景區(qū)三個區(qū)。長豆、辣椒、四季豆、香瓜、葡萄、香菜……種植區(qū)里,多數(shù)是大家熟悉的蔬菜瓜果,在這里,一年四季都有不一樣的風景。盆栽觀景區(qū),圍起柵欄,放入一些花箱,種植盆栽。學校還利用廢棄輪胎,將“心芽生態(tài)園”這個名稱和師生活動照片制作成圖片,放入輪胎中,展示出來,讓大家進一步走近生態(tài)園,了解開展的活動。
“心芽生態(tài)園是校本與時代相結合的產物,也是學校師生強化生態(tài)文明意識的重要基地?!睍x江十小校長鐘志向介紹,學校將種植任務列入學生勞動課中,并制定勞動輪值表,有序組織學生栽種農作物,在與泥土、種子、勞動工具的親密接觸中,感受植物生長的樂趣,感知種植的艱辛。
值得一提的是,每每生態(tài)園豐收之時,晉江第十實驗小學都會組織愛心義賣活動,將勞動與公益慈善活動有機結合,讓勞動教育更有活力與意義。此外,每年學校還會開展“綠色栽培”“小小烹飪達人”等活動,并邀請社會能工巧匠、專業(yè)技術人員或職業(yè)學校專業(yè)教師等組成校外兼職勞動教育輔導員隊伍,給予學生更多的知識補充,豐富學生的校園生活。
市第二實驗幼兒園萌娃親近自然的“活教材”
受疫情影響,晉江第二實驗幼兒園的萌娃們闊別幼兒園已有數(shù)月,大伙兒格外想念在幼兒園的學習生活,尤其惦念幼兒園的那一片“后花園”——“百草園”。據(jù)了解,早在創(chuàng)辦之初,晉江第二實驗幼兒園就以創(chuàng)建生態(tài)綠色樂園為目標,創(chuàng)設了500多平方米的生態(tài)農場“微菜園”,讓幼兒通過種植、觀察、測量、探究、農作,感受自然萬物的生長規(guī)律,親近自然,關愛生命。
進入二幼萌娃們的“后花園”,映入眼簾的是果林區(qū)。這里有果林、田野、山洞,碩果累累的當季蔬菜瓜果和涓涓流淌的小溪;往里走一段,會“邂逅”小豬、小羊、小兔子等動物,它們耐心等待著復學萌娃們的投喂。
再往里走,二幼“百草園”還“藏”著一座農家小院,古井、小溪、爐灶……應有盡有?!捌匠:⒆觽冊谶@里扮演各種角色,還會分工合作,有的釣魚,有的打水,有的下廚,忙得不亦樂乎,可好玩了?!被貞浧鸷⒆觽冊诎俨輬@的歡樂樣子,園長何秀鳳也忍不住嘴角上揚。
在種植區(qū)里種植著各種當季蔬菜瓜果?!俺鞘虚L大的孩子,對農作物種植沒有概念。我們希望孩子們在這里可以親近自然,了解植物的生長規(guī)律,帶著情感去關注自己的勞動成果,懂得呵護生命的美好?!焙涡泺P介紹,在這里,孩子們通過動手播種、插秧、澆水,一天天看著它們長大,然后采摘、品嘗,體驗收獲的快樂。尤其是每年一到割水稻時間,小朋友們就會換上反穿衣、雨鞋,戴上手套,帶著鐮刀、鋸子、剪刀等工具,“全副武裝”地奔向稻田,開始割水稻,歡樂無窮。
據(jù)何秀鳳介紹,“百草園”不僅是孩子們的樂園,也是學校黨員教師鐘愛的一片天地。黨員教師和萌娃們在這里學會噴淋、移植、觀察并記錄,悉心看護著這一處空中花園。
紫帽勞動教育基地處處是大自然課堂
“疫情期間,學生都沒辦法來實踐。我們也要把它維護得好好的,等著學生的到來?!弊厦眲趧咏逃嘏嘤柼幚蠋焻橇疾沤榻B,早在2004年,晉江就首先在紫帽中學正式成立了勞動教育基地,組織全市各地的中小學生來到這里,開展各式各樣的實踐活動。
穿過頗具閩南文化的“出磚入石”大門,進入碑拓園這個大自然教室。每每社會實踐時,學生都會在這里學習碑拓。漫步小道,郁郁蔥蔥,花兒妍艷,“百字心”石刻點綴其中,還有火雞、鴨、鵝等從你身旁穿過,好一幅“農家樂”!
在紫帽勞動教育基地也有一個微菜園,名為“耕疇園”,這里種植著各種蔬菜。在園區(qū)的右側有三條PC管,據(jù)了解,這三條PC管是利用水池生活用水進行無土栽培用的。在一旁還有各種礦泉水瓶,作為讓學生學習了解現(xiàn)代生活陽臺居家花園中裝飾的一種道具。
“水耘間”是微菜園的一片新天地。入口處擺放著飲水思源井轆轤、石磨、石臼、龍骨水車等農具;紫藤花架上張貼著各種勞動宣傳語,仿佛述說著“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,飲水當思源”。墻壁上的躬耕犁作圖、插秧勞作圖、稼穡仆射圖、躬耕織布圖、耕讀傳家圖等古樸水泥浮雕與周圍龍眼樹、水池交相輝映,岸邊蜂箱(巢)瓊漿蜜液、樹上歸巢鶯舞燕語,構造了一幅鄉(xiāng)村農家樂風光圖。
最引人注目的當屬藤架下的插秧板。該項目與景觀相融合,既美觀又實用,不僅讓學生體驗了模擬插秧的勞動,又通過比賽的形式讓學生感受勞動樂趣。
吳良才介紹,基地自創(chuàng)建以來,不斷挖掘勞動教育資源,注重勞動與傳統(tǒng)文化、地方經濟的結合,形成“一教室一專業(yè)一景觀,一專業(yè)一文化一傳承”的建設理念。目前,基地課程構建模式較完善,涵蓋科技制作、手工制作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(tǒng)文化等,既有科技含量,又有趣味性。基地也正積極申報福建省中小學勞動教育實踐基地。(蔡紅亮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