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奶牛場遇上人工智能,會上演怎樣的場景?在錢塘區(qū)臨江街道紅十五線盡頭的杭州蕭山牛奶有限公司,近1000頭奶牛正過著被AI全方位呵護的甜蜜生活,它們的吃喝住行都離不開AI的“照料”。比如,耳標就是它們的“電子身份證”,年齡、體重、產奶量,甚至上個月感冒用的藥都記錄在冊。自動飼喂機掃過耳標,就知道該給多少料、加什么營養(yǎng)。工作人員笑著說:“這就像給牛請了個24小時在線的營養(yǎng)師,機器定時定量送上門,牛也很少會鬧腸胃病?!?/p>
奶牛的一天是怎樣的?清晨5點,奶?!盎ɑā睋u著尾巴走向自動飼喂機,耳標輕輕一碰,機器就精準識別了它。作為剛生完小牛的母牛,“花花”需要多補充蛋白質,投喂口隨即吐出分量恰到好處的混合飼料。隔壁的“壯壯”急得哞哞叫,卻被機器“拒之門外”。原來,它昨天產奶量稍降,AI營養(yǎng)師特意為它減少了200克精料;到了擠奶的時候,數字化擠奶機像長了“順風耳”,吸奶杯一貼上,就能精準感知奶量。等快擠完了,它會輕輕一松自動脫落,絕不會像以前人工擠奶那樣,要么沒擠干凈,要么硬拽得牛不舒服。身體不舒服怎么辦?有一次,“壯壯”的產奶量突然少了3公斤,系統立馬“報警”,一查才知道是它的蹄子有點發(fā)炎,走路疼得沒好好吃草。最讓人頭疼的清糞,也被AI“接管”了。系統能精準計算清理時間,機械臂高效作業(yè),比人工清理快得多,還能保證牛舍的清潔,大大降低了疫病傳播的風險。
這些變化帶來的成效,實實在在地寫在數據里:以前30個工人圍著幾百頭牛轉,忙得腳不沾地;現在8個人就能輕松打理,勞動強度降了不少,成本也跟著降了下來。更重要的是,過去牛群數量多,哪頭或哪幾頭悄悄生了病,很難第一時間發(fā)現。現在有了數字“監(jiān)護”,每頭牛的健康狀況、產奶情況都能實時掌握,它們從出生到終老,時時都被科學管理著。
臨江奶牛場負責人金鑫表示,從2016年左右開始,奶牛場就逐步進行升級,數字化進程穩(wěn)步推進。今年下半年,奶牛場還將升級24小時體溫監(jiān)測系統,讓AI對奶牛的管理更加精細化。以AI賦能傳統農業(yè),臨江街道的創(chuàng)新實踐代表著錢塘農業(yè)從傳統模式向智慧化轉型的生動實踐。當AI技術深度融入農業(yè)生產的各個環(huán)節(jié),不僅讓養(yǎng)殖更高效、更精準,更為農業(yè)的未來描繪了廣闊前景,為鄉(xiāng)村振興注入了強勁的科技動力。(史俊杰 陸鋒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