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一假期,云南省昆明市五華區(qū)龍翔小學五(1)班學生張博瑞回家悄悄做了一道菜——番茄雞蛋。“孩子什么時候會炒菜了?”這一舉動把媽媽驚呆了。
談及勞動,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做家務、打掃衛(wèi)生等,但昆明市部分中小學卻賦予勞動教育新的內(nèi)涵,實現(xiàn)了“以勞立品,以勞樹德,以勞修行,以勞啟智,以勞健體,以勞育美,以勞為樂”的綜合效果。
品嘗勞動的“美味”。把干面粉和水攪拌混合在一起,使面粉形成有黏性的光滑面團,再把面團制作成面片,4個面片相互圈在一起,一朵花的雛形就出來了。龍翔小學美味工坊里,五(1)班的學生在老師的帶領下,正動手制作七彩面點——送你一朵小花。
張博瑞將菠菜汁加入其中,面點呈現(xiàn)出淡綠色;趙紫萌把紫薯弄成泥狀,加入面團之中,制成的面點呈現(xiàn)出紫色。加入番茄汁,面點變成紅色;把南瓜搗成泥加入其中,面點成了黃色……學生發(fā)揮想象力和創(chuàng)造力,讓面點制作成為藝術創(chuàng)作。
潑水節(jié),制作手撕雞、泡魯達;清明節(jié),用艾草的汁拌進糯米粉里,再包裹進豆沙餡兒或者蓮蓉,制作傳統(tǒng)特色小吃青團……學生一邊制作和品嘗各種美食,一邊了解不同節(jié)日、不同民族、不同地區(qū)的風俗和文化。龍翔小學美食工坊負責人陳肇潔說,開展食育課程前,教師會結(jié)合課本內(nèi)容來設計美食制作的主題,把課程學習融入生活之中。
食育課程是龍翔小學勞動教育的一部分,針對三至六年級學生開設,每隔一個星期有兩節(jié)課,課程已列入學校課程表。龍翔小學校長范源認為,教育的目的是讓學生適應社會和生活,而生活簡單地說就是衣、食、住、行。因此,學校從“食”入手,開設食育綜合課程,讓學生不僅會學習,還要會生活。在課堂中,學生自己動作制作美食,掌握了一定的生活技能,品嘗了勞動的“美味”,自然會懂得生活、享受生活。
勞動教育有了新內(nèi)涵。勞動教育成了必修課,昆明市各中小學都進行了勞動教育的探索:石林縣依托轄區(qū)資源,把板橋中學勞動教育實踐基地、蝴蝶小學勞動教育實踐基地,打造為全縣示范性勞動教育實踐基地,向其他學校提供勞動教育服務。同時,借助實踐基地,開發(fā)了《綠色蔬菜種植勞動》等勞動課程,讓彝族撒尼大三弦傳統(tǒng)制作這項非遺項目得以在校園中傳承;海青外國語實驗學校把勞動教育與研學相互結(jié)合,讓學生走入田間地頭,摸泥鰍、撿雞蛋、掰玉米自制爆米花,讓學生體驗勞動之樂、生活之美……(蔡曉磊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