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從電商平臺不再公布大促期間的商品交易總額(GMV)數據,表現出更為低調的態(tài)度,馬云老師率一眾同僚,在倒計時牌前看著以億為單位的數字瘋狂上竄,現場所有人欣喜若狂,明星名流載歌載舞,那種魔幻的場景,一去不復返了。
看起來風平浪靜,行業(yè)內實際上波濤洶涌。去年底,拼多多總市值接近2000億美元,超過阿里巴巴,在業(yè)界引起震蕩。劉強東在討論京東業(yè)務時說:京東正在喪失價格優(yōu)勢。
原來的內地電商,淘寶天貓一家獨大,老二京東日子也好過,唯品會、當當等一批中小電商在品類和客群等方面搞垂直、深耕,日子也過得去,這種維持多年的格局,被后起之秀拼多多破了。拼多多崛起的兩大法寶:一是價格優(yōu)勢,有些商品便宜到你都不敢買;二是親民法則,在商家與消費者的博弈中,增加消費者權重,換個說法,就是流量比商品重要。流量總是此消彼長,在拼多多流量瘋狂增長并實現變現的當口,大哥二哥感受到了深深的寒意。從此之后,電商大戰(zhàn)的主題,一是把價格打下來,賠本賺吆喝也要干;二是盡力討好消費者,能給的福利和保障,加碼給。
消費者歡欣鼓舞,喊了多年的顧客就是上帝,仿佛就要變成現實。價格方面,沒有最便宜,只有更便宜。服務保障方面,幾乎全品類無理由退換貨,還有商品保價服務。淘寶變更“爭議處理規(guī)則”,主動向買家靠攏,甚至祭出了“僅退款”大殺器。而平臺、部分商家、保險公司聯合推出的“運費險”,將消費者捧上云端,消費者花幾元錢買運費險,退貨有物流公司上門取,運費商家出,在滿足合同前置條件下,消費者還可以獲得賠償。
平衡完全打破,總有一方利益受損。不久前,“某電商女裝商家吐槽退貨率高達80%”話題引發(fā)全網熱議。這家女裝網店,在618期間銷售額將近1000萬元,但扣掉僅退款的350萬元、退貨退款的380萬元,再刨除各項成本開支,預計虧損50萬到60萬元。服裝品類屬于退貨重災區(qū),80%的退貨率略顯夸張,據媒體報道,全品類平均退貨率大概在30%—40%。
價格壓到保本甚至虧本,參加活動、打榜、引流都有成本,加上各種只能無條件執(zhí)行的退換貨規(guī)則,很多商家叫苦不迭。
很多媒體在報道這一現象時,使用了“電商生態(tài)惡化”這樣的表述。本來,電商平臺的低價策略和消費者追求性價比的心理是相輔相成的。平臺通過低價吸引流量,而商家為了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,不得不壓低價格,甚至犧牲產品質量。這種策略短期內看似有效,但長期來看,卻可能導致消費者對價格過度敏感,只講性價比,形成一種不健康的消費心理。
其次,電商平臺的退貨政策被一些動機不良的消費者濫用。比如“退貨賺錢”就是對平臺規(guī)則的一種挑戰(zhàn)。消費者利用平臺的寬容政策,進行無成本或低成本的試用,想買就下單,不想要就退,全看心情,最終導致商家承擔了不合理的損失。這種現象不僅損害了商家的利益,也破壞了市場的公平性,甚至引發(fā)商家的退出潮。
再者,電商平臺的內卷加劇了商家之間的惡性競爭。為了在價格戰(zhàn)中生存,商家不得不降低成本,這可能導致產品質量下降,甚至出現以次充好、虛假宣傳等行為。這種行為帶來更高的退貨率,最終還是損害了消費者的利益,也破壞了整個電商生態(tài)。
任何一邊倒的賣方或者買方市場,都是一種畸形的、最終沒有贏家的商業(yè)模式,電商平臺現在必須考慮,在保護消費者權益的同時如何兼顧商家的利益,避免規(guī)則被濫用。(賴婷婷)